发布日期:2024-12-06 23:08 点击次数:102
* **放大收益:**通过杠杆放大投资本金,投资者可以获得更高的收益率。例如,如果投资者使用10倍杠杆,那么其收益率将放大10倍。
12月2日至4日,2024年“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广州)在广州举办,全球知名政治家、学者、业界人士及国际组织代表等重量级嘉宾云集于此,聚焦“将改革进行到底——中国式现代化与世界发展新机遇”主题展开讨论,为动荡变革中的世界注入更多中国智慧与时代力量。
黄奇帆: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提升,将带来三个方面的好处|2024读懂中国
在12月3日大会演讲环节,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席、重庆市原市长黄奇帆谈到,城乡融合发展将极大释放新一轮发展红利和改革红利,为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城乡融合发展进行了系统的部署。黄奇帆提到,当前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是66%,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48%之间,有18个点的差距(约有2.5亿人)。到2030年,把这2.5亿人全部落户到城镇,并在此基础上持续努力,到2035年、2040年的时候,实现户籍人口城市化率提高到75%左右。这样将带来三个方面的好处。
首先,随着农村人口大幅减少,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就具备了条件,乡村振兴也有了产业基础。
按照上述目标,到2035年或者到2040年时,现有2.3亿户农户会减少到7000万户左右。中国的农村真正达到土地资源配置的合理标准。户均土地由现在的7、8亩地,扩大到30亩左右,就可以让农业器械应用大幅提升,农业科技推广也创造了更好的条件,能够有效规避农民老龄化、农村空心化、农田撂荒化带来的风险。那时,户均来自务农的收入将可以由现在的2万多元提升到10万多元,专业务农的收入跟城里打工的收入大体相当,这将是个重大的历史进步。
其次,户籍人口城市化率提高将为新型城镇化创造新的需求,培育新的动能,进而推动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黄奇帆表示,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到了人口老龄化、少子化的阶段,部分城市人口在减少,不利于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如果在未来10年近4亿人进入城镇落户,不仅可以有效增加城镇劳动力供给,消化相对过剩的房地产库存,摊薄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成本,还将会为推动形成一批新的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和大城市打下基础。
“中国式现代化固然需要农业的现代化,但从根本上还是要靠以城带乡,靠一批超大城市、特大城市以及超特大城市带动的城市群、都市圈的有力带动。”黄奇帆说,“超大城市的‘齿轮’,带动各类中小城市的‘齿轮’转动,中国经济这个‘超级大机器’才会越走越远、越走越好。”
第三,几千年来中国农业人口占多数、农耕文明占主导的现象将成为历史,城市文明将完全占主导地位。
黄奇帆提到,如果能够将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提升到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大体一样的水平,不仅“农民工”这一历史现象将实现根本性消除,还意味着中国城乡二元结构将出现质的变化。中国长期以来以农耕文明为底色的社会文化,将逐步被城市文明、市民城市所塑造、改革、颠覆甚至替代。由此,原有农耕文明下人们的生活方式、消费健康观念等,都将进一步发生重大变化。
要实现上述三个方面的发展红利,还需要一系列的政策举措、改革措施,对此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也做了具体部署。
一是要建立新增城镇建设用地指标,配置同常住人口增加协调的机制。“如果我们加快完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跨区域交易等机制,就可以激活存量土地蕴含的市场价值,这不仅有利于农民增加财产性收入,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也将有利于区域间的优势互补协调发展。”黄奇帆说。
二是要保障进城落户农民的合法权益,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合法土地权益,依法维护进城落户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探索建立自愿有偿退出的办法。同时,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利。黄奇帆认为,这些政策组合起来,就是要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
三是要全面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多年来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农民储蓄通过银行体系带给城市工商业务,农业的经济剩余也被剪刀差流向了其他产业。这种单向的流动应该改变,要系统实现资本、技术、人才要素向农村流动,在乡村兴业需要农村有良好的治理体系和制度安排。
“总之,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系列重大举措,将深刻改变中国面貌,我们对即将实现的中国式现代化充满信心。”黄奇帆谈到,“这个美好的愿望是干出来的,要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点,更加注重改革实效,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进展,全面释放城乡融合的新的能力,推动中国经济更高质量的发展。”
采写:南方+记者 李鹏程
摄影:南方+记者 苏韵桦
剪辑:南方+记者 崔格僖关于股票的股票